愿相识能够有价值
原标题:岳云鹏拒加王菲微信:人脉没你想象中值钱
作者:末那大叔
人脉,是当今社会最具迷惑性的一个词。
很多人总以自己“认识的人多”为荣;
动不动就拿“我认识xxx”出来炫耀。
在一档求职栏目上,一个95后男孩说,自己认识很多大咖。
像董明珠、俞敏洪,不仅是一面之缘,而是都交流过。
台下的导师和嘉宾,结合他的表现,都对他的话感到质疑。
于是他当即表示,可以拨打董明珠的电话。
结果电话打过去,那边无人响应,小伙子在台上很是尴尬。
他所谓的人脉,是拥有对方的联系方式,仅此而已。
但董明珠日理万机,可能连他是谁早就忘了。
如此一厢情愿的社交,有多大的价值?
曾经微信的好友上限是5000人,曾饱受诟病。
我想,是因为微信官方早就看透了一个道理:
你根本不需要、也没精力处理太多的关系。
那些躺在通讯录里,八百年也说不上话的人,算不得你的人脉。
以为“加了微信就算朋友”,是当代社交最大的错觉之一。
相声演员岳云鹏,曾多次提到自己最喜欢的歌手是王菲。
王菲得知后,便托人传话,问岳云鹏要不要加个微信。
眼看着马上追星成功,岳云鹏却拒绝了。
他说两个人之间的桥梁,不需要任何东西去搭。
微信不是建立关系的桥梁,加上微信不等于成为朋友。
陌生人之间毫无理由地开始聊天,反而会成为社交负担。
深以为然。
坦白讲,我自己是不怎么花时间来经营人脉的。
没有正事,不会贸然拉别人出来吃饭聊天;
一面之缘,也不会在微信上过多攀谈。
隔三差五,我还会清理微信好友,想不起来是谁的就删了。
对我来说,一个毫无交集的老板微信;
甚至还不如经常联系的快递小哥,对我来说有价值。
如果不熟悉的人突然套近乎,我还会心生反感,想要敬而远之。
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:心理舒适区。
意思是当有人闯入我们的心理舒适区;
人们会本能地后退,与之保持一定距离,来守卫这块领土。
突如其来的“友谊”,只会让对方感到害怕和措手不及。
遇见太过着急的关系,反而会想保持距离。
过分热情,或许会让你的“人脉”很广,谁都认识;
但相处下去,会发现这些关系都很浅,说删就删。
冯仑先生举过一个向人借现金的例子:
你打过交道,能开口去向ta借的人,不会超过30个。
正常情况下,能借给你的人,不会超过10个。
在最直接的利益关系上,任你有5000好友,也逃不过这个定律。
刻意经营的人脉,假意奉承的寒暄,逢年过节的礼品,大多是套路。
因利而聚的关系,最后无利而散,才是必然。
我见过活得最拧巴的人,以认识的人多为荣;
但是一旦别人想认识他,他则会很警惕:
“对方是不是想利用我?”
社会学家霍曼斯在“社会交换理论”中指出:
任何人际关系,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。
只想索取,而不想付出,就是在透支友谊。
我们青岛人引以为傲的“青岛啤酒”,也曾遇到过岌岌可危的时刻。
子公司汉斯啤酒厂,从出生开始,连亏9年。
40岁的金志国临危受命,当即做出了两个决定:
第一,给小经销商保底,帮运输,解决他们的亏损忧虑;
第二,让自己的业务员给《华商报》做推广,换来广告支持。
在位11年,金志国“利他”的思想,终于让汉斯啤酒厂起死回生。
想要赚钱,要先学会分钱,做生意和做人是一样的。
只有先让别人看到你的价值,才能发展有效社交。
由此看来,那些微信里好友甚少,也不喜欢乱加好友的人;
未必是害怕社交,或者社交能力太弱。
只是人家不愿意费力去管理那些,本就不值得分神的关系。
朋友圈的根本意义,不是用来圈朋友。
而是让志同道合的人,有机会走到一起。
比起广泛交友,跟谁都想认识认识。
我更希望你不要轻易通过好友验证。
相信知音总会重逢,而不急在一时的冲动。
长大后,不想浪费太多精力去维持一段感情了。比起心照不宣的疏远,我更希望我们的相识足够有价值。只因人在风中,聚散不由你我。